欢迎登陆中华时报官方网站,邮箱:zhsbvip@163.com 
网站首页 >> 县区资讯 >> 文章内容

“育心教育”与中国教育改革

[日期:2021-07-26]   来源:中华时报官网  阅读: 47530  [字体: ]

     中华时报官网讯: 为什么清北留美学生80%以上的人学成不归而效力于美国?为什么清华高材生高杏欣为了“绿卡”竟帮美国破译中国的北斗?为什么学生自杀事件,学生杀父母、杀同学的极端事件难于杜绝?为什么贪官层出不穷?为什么有的大佬宁愿捐钱给哈佛,也不扶持国内教育等等?这些问题归因是人的“心”出了问题,抛弃了家国情怀之心、父母养育感恩之心、社会责任之心和生命敬畏之心!如果归责,这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么,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国际教育出了问题,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总之,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我们的教育都难逃其咎。

    笔者认为,教育真正的危机是心灵的危机,是精神的危机,“心为物役”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被动的知识传递和应试训练。何为“心为物役”?就是说人的心被物质欲望所禁锢,心灵成为物质的奴隶。人一旦陷入“心为物役”的境地,就万劫不复了。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分数指挥棒”依然前行,严重偏离了发展人与培养人才教育的本质。分数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为标注选拔人才的时代。不论是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分数来分配教育资源。分数高成绩好,就进入好的学校,甚至是名校,享受的都是最好的师资、最先进的设施、最优雅的教学环境。相反,成绩差自然就不用多言了。进入好的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未来能找个好的工作。在中国很多家长和学生看来,这是个似乎正常但又非正常的逻辑。正是因为这个基本逻辑,滋长了人们心为物役利己主义思想,绑架了受教育者的灵魂,而变成了分数的奴隶、好学校与好工作的奴隶,致使人们很难摆脱这个摧残人的“魔咒”而去静心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学习之“心”的定位问题。

     就中国教育改革而言,不管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不管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不管是“普职教育五五分流”,还是中高考禁止学生复读政策,似乎都难以撼动教育本质的回归,也难以改变学生为准求“分数”无畏牺牲的病态循环,更谈不上破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以及影响我国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卡脖子”问题。如何破解这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教育改革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研讨。

    《黄帝内经》曰:“百病由心起,治病先治心”。人如此,教育亦是如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之病应从医“心”开始,教育之“心”就是发展人和培养人才教育的本原。所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尽早解决教育的三个“指挥棒”问题。第一,重新梳理教育第一指挥棒“教育指导思想”,即以人的发展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以“创新教育+育心教育”为教育模式,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大教育体系;第二,优化调整“唯分数论”的教育高考第二指挥棒,即从考试方式到考试内容,以选拔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第三,科学定位“普职教育分流”第三指挥棒,即合理确定分流的时间,建立学科分流、课程分流和定向分流的三次分流制度,并逐步由强制分流过渡到自然选择分流。总之,教育的三个“指挥棒”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生态的重构。

     当今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根源在教育,教育呼唤“心”的回归。大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与“育心教育”关系到健全人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未来与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新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可以说,不是我们要进行教育新改革,而是国际竞争博弈倒逼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和教育模式的重建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必将光彩于未来!

    周末随笔,愿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与改革问题,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李建革,教育管理哲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钱学森之问”的研究与探索者,大教育创新理念、育心教育的提出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责  编:崔新德

   审  核:张宝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时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