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官网-河南讯:一凳,一桌,一泥巴。把一团黄泥在地上反复摔打、揉搓,拿出竹披细心勾画人物五官、手、脚,身子、腿,通过树枝的穿、拍,纹理清晰匀称,泥塑形体粗犷不失细腻……走进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紧邻湛河的李贵民“泥不同”泥塑工坊,只见他潜心专注,双手拿着树枝,一把泥“华丽转身”,胶黏的泥土变成了有生命、有灵魂的泥塑。这是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李贵民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介绍,泥塑是以细腻的黏土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形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多次出土早期的泥塑作品。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及为何“玩”起了泥巴,李贵民憨厚的说,就是喜欢。每天看着这种古老技法再现的泥塑人物,犹如在和四千年前的古人对话一般。曾祖父祖籍河南巩义人,在当地从事烧窑的传统泥匠艺人,由于当时年代为了生存,和弟兄三人一起挑担南下谋生。后来,曾祖父病了,返回家乡时,路过叶县,一户农家给了一些食物,就此,留了下来。身上所带的窑制品茶碗等,虽没有卖出,曾祖父依然爱不释手保存着。生活的拮据,使这一传统烧窑技艺未能继续传承下来。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常听父辈讲解,这些“故事”印记在了李贵民脑海中,从文的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陶瓷产业,拜访全国陶艺大师,足迹遍及河南、江苏、广西、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从此,他从骨子里爱上了泥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平顶山人,文化底蕴深厚,到处都是文化“基地”,他踏遍了汝窑、花瓷、黄道窑、文集遗址、蒲城店遗址等文化遗存,对这片热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爱恋。二十余年前,初做泥塑是在家里客厅,他将泥团搬回卧室,自己琢磨着做了起来,做的泥塑人物眼睛、鼻子、身子等出入很大,家人回来看着满房间的泥巴,气得大吵一顿,给他原本信心百倍的火焰浇了一盆冷水。不气馁的性格,使他坚持不懈,为了做一个泥人,他偷偷的晚上做。功夫不负有心人,无数次的创作、失败之后,终于文创出来了自己独有特色的泥塑。
2011年,李贵民创办了“泥不同”泥塑工坊,专门研发创作”童趣“系列,在此基础上,他数次前往叶县文集遗址进行考察,学习资料,发现文集遗址不简单是中国瓷器的集散地之说,有很多澄池的出现,说明这里也曾经大量制作过瓷器。因此,李贵民率先提出了“河南文集古陶”这一概念,并开始默默研究、制作。他的百余件泥塑文创人物用夸张和压缩的手法,立足纯手工、古法工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孩童整体透露着童趣,喜庆,粗犷不失细腻,憨态可掬,百看不厌。中国黑陶大师刘德功先生看后对李贵民说,没想到你也喜欢玩泥巴,你的泥塑粗中有细,人物表像、举止特点具有新的匠人特色,异于他人,尽显天赋,让泥土再现“生命”,焕发出多彩的非遗魅力。“我喜欢泥塑文化,力争将泥塑做的更好。下一步,把平顶山市古韵人物塑一遍,展示家乡文化底蕴作出贡献。”李贵民憨厚朴实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