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华时报官方网站,邮箱:zhsbvip@163.com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文章内容

走进应县瑞华 启动红色讲堂(上篇)

[日期:2024-10-22]   来源:中华时报官网  阅读: 23582  [字体: ]

      中华时报官网讯:笔者:胡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应县瑞华学校是2006年5月由曹汝谦烈士的后人曹居台创办的民办学校,当时名为应县八中八小,后又成立了应县第八幼儿园。学校坚持“诚信立校,特色办学”的思想和“高起点、现代化、有特色、创一流”的宗旨,以党建为引领,硬件建设标准化,教师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特色化,后勤服务精细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认真探索与实践以“教师引领、全体参与、学案导学、媒体辅助”为主体的“三段九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办学水平一步一个新台阶,教学质量一年一次新飞跃。2022年8月,应县八中八小分别更名为应县瑞华中学校和应县瑞华小学校,因在一个校区办学,合称应县瑞华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对于革命历史,学生们在课本上学了很多。但与共和国开国将帅等英雄后代们齐聚一堂,亲耳聆听他们自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从英雄父辈们传承下来的红色家风和革命历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机会非常难得。10月10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山西红色之旅研学团”成员们走进瑞华学校校园,仿佛走进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一大群孩子们欢乐兴奋、热情洋溢的一张张笑脸瞬间扑入眼帘。

      学校大门内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毛泽东主席的汉白玉雕像,老人家佩戴鲜艳的红领巾,面容亲切,似乎在欣慰地向着研学团同志们表示欢迎之情。基座正反面分别书写着毛主席意气风发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无限风光在险峰”。雕像前是一座一尺高的台基,上面插着三面迎风飘扬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图案的宣传板,上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背面写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殷切嘱托。

      山西省应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县老促会会长赵杰,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玉儒,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关工委主任常天福,县政协原副主席、县老促会党支部书记王胜,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培文,县教育局党委原书记、县教育基金理事长魏应,县关工委副主任乔振国,应县瑞华学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曹居台,县教育局党组派驻瑞华学校第一书记施龙以及其他校领导王贵富、杨斌胜、张庆太、丁璐、张向梅、马雄等快步迎上前来,与研学团成员们热情握手致意。

      研学团在应县瑞华学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曹居台(右)陪同下步入红色大讲堂。少先队员为大家佩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致少先队队礼。在学生鼓乐队欢快的奏乐声中,同学们夹道欢迎,合影留念。


瑞华学校红色大讲堂的开班启动仪式由杨斌胜校长主持。

      应县瑞华学校王贵富校长在红色大讲堂的启动仪式上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山西红色之旅研学团应邀参加本校“铭记光辉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他说,应县瑞华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党建引领,红色浸润,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不断弘扬老区精神,大力赓续红色血脉,各项工作长足发展,办学水平一步一个新台阶,教学质量一年一次新飞跃。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和平而美好的新时代,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贵富校长强调指出,举办“红色大讲堂”开班仪式,就是为了铭记光辉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萌发出更加崭新的姿态,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传统和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让瑞华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新的征途上接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接力棒,奋勇争先,踏浪前行,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红色大讲堂的宣讲报告会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胡山主持。

陈人康:父亲陈士榘上将一生紧随毛泽东

      父亲1909年出生在湖北,祖父行伍出身,加入同盟会,担任湖北新军的管带,参加了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1918年父亲陈士榘九岁,随爷爷坐轮船回老家,途中爷爷发现一只皮箱不见了,找日本船主希望可以帮忙寻找。日本船主不但不帮忙,还把他教训了一番。父亲就和日本船主理论,没有想到日本船主竟然给了他一记耳光。父亲深刻意识到,国家必须强大,中国百姓才能不被外国人欺负。


      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干部1938年在陕北保安合影。 前排左起:罗荣桓、张纯清、陈光、杨立三、陈士榘、宋裕和、林彪。后排左一赵尔陆、左五周昆、左六毛泽东、左八黄达

父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1927年10月15日为第一批被发展六名工农骨干党员之一,在酃县水口镇叶家祠堂阁参加了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亲自主持入党宣誓仪式。

八路军第一个日军俘虏:日第20师团79联队辎重兵军曹加滕幸夫

      平型关大捷后,日军第20师团突破晋东门户娘子关,直扑榆次,企图直下太原,撞进了从五台山南下的115师343旅在昔阳县以西广阳地区设置的伏击圈内。战斗打响,686团歼敌500多人,时任343旅参谋长的父亲陈士榘为八路军亲手活捉了第一个日军俘虏。

      陈士榘对日作战负伤后在延安医院养伤期间,毛主席非常关心,特派江青携亲笔信去慰问他。

陈人康向校方赠送《开国上将陈士榘纪念邮简》

      1952年9月,在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教育长的陈士榘受命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第一任司令员。陈士榘的祖父陈克山、二祖父陈克水是清朝的兵。

      陈士榘的父亲作过湖北新军中的管带。中央决定成立工程兵时,讨论司令员人选时,毛泽东看了军委的报告后说:“陈士榘的祖父克山、克水,父亲、叔叔都是工兵管带,工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1965年元旦,毛泽东与陈士榘亲切握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元旦,人民大会堂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负责“两弹”基地建设的陈士榘,一手指着负责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张爱萍说:“你们做窝,他们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张晓龙:爷爷张云逸大将危难关头挑重担

      1917年,爷爷张云逸任孙中山大元帅府上校参谋,1919年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初任第四军12师参谋处长,参加北伐,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1928年8月张云逸奉中央军事部长杨殷之命赴广西搞兵运。1929年12月11日,他和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7军,全军共4000余人,任红7军军长。1930年11月整编后的这支七千多人队伍开始北上,一路上进行上百次战斗,行程七千多里,最终由张云逸等共产党员带进中央苏区,被称为“小长征”。千里转战之后,近7000人的红7军部队仅剩不足2000人。

      到达苏区后,红7军参与了粉碎国民党对湘赣边区的第二次围剿后,被编入中央红军。在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原红7军将士也立下战功。1931年的11月15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接见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等指挥员,并将“千里来龙”锦旗赠送给红七军,以表彰红七军对保卫苏区和中国革命战争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爷爷张云逸是毛主席的战友、部下,同时也是毛主席的学生。照片中的这支由史密斯威森公司设计的转轮手枪,是张云逸的配枪。爷爷向毛泽东赠送手枪的时间是1935年1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召开,紧接着就发生了土城战役。川军郭勋祺旅猛攻红军的指挥所,形势万分危急。指挥所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包括张云逸、罗舜初、孔石泉等人都拔出枪来投入战斗。危急关头,陈赓团长带领干部团投入战斗并击败了郭勋祺的部队。经历了这次危险后,张云逸为了领袖的安全,就把自己的配枪送给毛主席,而毛主席也欣然接受了这把枪。

张晓龙向校方赠送《开国大将张云逸诞辰130周年纪念邮简》和《新四军战史》文献

      毛主席通常不接受别人的枪,包括林彪送给他的枪都不接受。他接受了张云逸送给他的枪,也是很巧的一件事。如今,这支手枪和罗荣桓元帅、陈赓大将、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军事指挥员、政治指挥员用过的十支手枪一起,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显示着革命文物的传奇和魅力。


黄煦:父亲黄克诚大将追求真理,刚直不阿

      父亲出身贫苦农家,9岁起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的心中扎根。1922年,考取了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革命之路。父亲高度近视,打仗时就要比别人冒更多的危险。彭德怀第一次认识黄克诚是在1930年初。当时,黄克诚刚被派到红五军中任纵队政委。作为红五军军长的彭德怀,一开始对这个戴着眼镜的下属并没有在意。彭德怀真正开始关注黄克诚,是在部队攻打江西修水县城时。那天,在激烈的战斗中,彭德怀来到了枪林弹雨的最前线。在一个壕沟里,他通过望远镜看到担任主攻任务的黄克诚纵队几次强攻受阻,先行爬上云梯的战士纷纷中弹掉了下来。紧急关头,黄克诚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大家,全纵队的干部身先士卒争先爬上云梯,战士们更是不甘示弱。指战员们勇猛杀敌迅速登上城墙,把红旗插上了城头。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叫黄克诚来见他。一脸严肃的彭德怀,用锐利的目光上上下下、仔仔细细把黄克诚打量了一番,他怎么也不能把眼前这个文弱的书生和他在战场上看到的勇猛战将画上等号。一阵寒暄之后,他问起了黄克诚的身世和革命经历。最后,彭德怀又像是叮咛又像是命令地道:“下次作战不许再挥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很招眼,一看就是当官的,容易遭枪子儿。你死了,谁来指挥部队?”事后,彭德怀对别人说道:修水一仗让我认识了黄克诚。

黄克诚与家人合影(前排左一为黄煦)

      父亲敢于坚持真理。他一走进革命队伍,就在彭德怀的领导之下。后来,通过长期斗争实践的考验,彭德怀逐步喜爱上了他这种绝不“随风倒”的品格。


黄煦为曹汝谦烈士后代曹宙盛(右二)、曹江胜(左二)题赠英雄故居:“革命先驱曹汝谦烈士永垂不朽”

      父亲与彭德怀元帅都是非常耿直的人。他们的交往有个十二字原则:“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就是说工作上不谈私事;交往要说真话;争吵要以理服人。


张小娴向校方赠送《开国大将黄克诚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简》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父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无论个人境遇如何,父亲坚持讲真话,做实事,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与博大的胸怀。


刘武:爷爷朱德元帅的谆谆教诲

      我们是总司令的外孙,理应叫他“姥爷”,但是孙子、外孙在爷爷心里都是一样的,他也不喜欢“姥爷”的称谓,因其与剥削阶级色彩的“老爷”谐音,所以我们这些外孙都叫他“爷爷”。

朱德与外孙刘建(朱敏长子,左一)、刘武(朱敏小儿子,右一)及工作人员李廷良(右二)在一起

      上小学时,一次我和母亲朱敏从北师大宿舍去万寿路看爷爷,那时的语文课本,正好有关于毛泽东、朱德的长征故事,每当老师提到朱德名字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扭过头来,用羡慕的眼光看我。于是一回到爷爷家,我就缠着爷爷,让他讲自己长征时候的故事,好回去跟同学们炫耀炫耀……

      爷爷笑着问:“小武子,你和妈妈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了!”爷爷拍着我的头说:“那你下次能不能步行来看我?从北师大到万寿路没有多远呀!”爷爷看到我这么不情愿的表情,笑着摸摸我的头,轻言细语给我讲起当年他长征时那些艰难险阻的故事……爷爷在讲的时候,不时地停顿、沉思。我当时还不太懂爷爷的沉默,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爷爷是想起了当年翻雪山、过草地时的情形,想起了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我记得爷爷当时说了一句:“你知道,我们那时有多苦吗?”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爷爷让我步行看他的良苦用心。他是想让我们不忘过去,牢记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做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合格接班人。


陈人康、刘武向校方赠送研学团所有成员签名的红领巾留念

      爷爷非常尊敬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每次回去看望他时,都会陪着他一起散步。在散步过程中,每一名哨兵见到爷爷都会敬礼。作为一名老军人,每次遇到哨兵敬礼,爷爷总是停下来,把拐杖挽到左手上,回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表示对战士的尊敬,然后继续散步。一路上要遇到六次哨兵,但爷爷从不怕麻烦,一次军礼都不少。考虑到爷爷的身体情况,中央警卫团特别规定,只要爷爷散步,从家门出来后的第一个哨兵给爷爷敬礼就行了,其他的就行注目礼。每当哨兵向爷爷行注目礼时,爷爷都会向他们点头表示尊敬。爷爷虽然身居高位,但从不居功骄傲。这些事情虽很小,却让我懂得了人无尊卑,职务没有高低。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爷爷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他这种“大德不显、大功不居”的高贵品格,让我们子孙后代受益终身。

胡东钊:外公彭德怀元帅最美的一张照片

      1898年,外公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乌石寨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只有三间破草房,靠种几亩山地维持生活,8岁时母亲因为饥饿和疾病离世,半岁的弟弟也因饥饿而随之离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外公童年给地主家砍过柴、放过牛,带着弟弟讨过饭,15岁就开始在煤窑做工,饱尝了劳苦大众苦难。为了能让贫苦农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他带头和恶霸地主抗争,在他幼小心灵种下了反抗命运的火种。

      1928年,外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率领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队,举行著名的平江起义,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当年11月,彭德怀率部队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四军会合,形成了中央红军的雏形。平江起义是外公革命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开始了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外公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指挥过很多场胜利的战争,立下了无数次显赫战功,外公直接指挥的直罗镇战役、瓦子街战役、百团大战、抗美援朝这四场战争,充分展现了外公的军事指挥才能。1935年,毛泽东同志为彭德怀写下了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豪迈的诗后,将诗的末句改为“唯我英雄红军”,显示了彭德怀的高风亮节。

彭德怀与侄女侄子们合影,(右二)为张峰的母亲彭梅魁

      外公一生没有子女,但收养了许多烈士子女,如两个弟弟的子女,包括我爱人张峰的母亲等四个姐弟(都是烈士子女),他认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为养女,视黄公略烈士之女黄岁新为半个女儿,疼爱呵护任弼时之子任远远和陈毅安烈士之子陈晃明等。

      1952年黄岁新被平原农学院录取,但她不想离开首都北京,便去找外公,求他帮助联系北京的学校。外公觉得想法可以理解,但不能搞特殊,直接拒绝又担心伤她的心,就约上朱老总一起对她做了思想工作。给她讲和黄公略一起闹革命就是为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如果你父亲黄公略知道,能支持你的想法吗?革命后代不但要服从组织的分配,还要带头去最艰苦、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黄岁新最后想通了,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

      50多年前的一个初春,张峰有了一张与外公彭德怀的合影。这张合影照片上留下的只是外公模糊的身影。中间的小男孩就是张峰,旁边是他的两个姐姐,当时因为外公身处特殊时期,他不愿和孩子们拍照,说是怕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所以他站在离孩子们很远的地方。后来,有人曾感慨地说,这是彭大将军一生中最美的一张照片。外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外公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他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比热爱。

责编:崔舰/审核:张宝胜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