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春
【一】
“重庆江鹅,繁荣昌盛”。重庆市荣昌区的清晨,总是裹着飘逸千年的卤香。青石板路边,市井烟火里的孤影林江蹲在街角铁锅前思考人生,油亮鹅皮在晨雾中泛着琥珀色的光。
2024年冬天,四十八岁倒老不嫩的重庆荣昌“卤鹅哥”林江,他活像块被岁月揉皱的老姜,掌心茧子厚得能磨刀。七次创业失败累计负债超50万元。抵押房产开的卤鹅店,因电商冲击日均客流不足10人,装修款拖欠未还,个人房贷逾期长达127天,银行催缴电话每天响个不停。为省电费,他晚上关掉冰柜,导致卤鹅变质被罚款;为招揽顾客,他甚至扮成财神爷在店门口发传单。为省下每月200元的停车费,他连续半年徒步送货,最窘迫时连买卤料的钱都要向菜贩赊账,案板上堆着未付的货款单据。因长期拖欠信用卡,他成为央行征信系统里的“老赖”,连高铁票都无法购买,只能挤绿皮火车跨城追热点。尝试直播带货时,他因口音重被观众嘲讽“像AI配音”,首场直播观看人数仅37人,打赏收入2.3元,弹幕飘过“又穷又丑还作秀”。淄博烧烤爆火时,他连续三天蹲守烧烤摊,用卤鹅换得3秒钟镜头。他追着“郭有才”直播15天,日均直播18小时,最终因低血糖晕倒在直播间。
眼看林江就要迈进外卖小哥的行列。
那天傍晚,他蹲在火锅店后巷,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看手机里美国全球顶流“甲亢哥”直播的弹幕狂欢,忽然抓起案板上最后半只卤鹅,冲进了夜色之中。
这一追,便是八千里山河。从成都春熙路的霓虹到上海车展的喧嚣,林江穿着从拼多多9.9元买的大红碎花袄在镜头前褪色又染尘,举着油渍斑驳的卤鹅纸包追着“甲亢哥”跑,英语蹩脚得像钝刀割肉:“No duck, no chicken, this is goose!”(这不是鸭,不是鸡,这是鹅),弹幕里有人笑骂“跳梁小丑”,却有更多人看见他眼里的执拗——那不是网红的精致人设,而是一个中年男人与命运摔跤的笨拙剪影。当“甲亢哥”最终从卤鹅腿上咬下一坨肉,直播间飘过一句:“这鹅,比茅台还烈。”这场持续八天、跨越五城的“投喂马拉松”,最终让“荣昌卤鹅”搜索量暴涨5亿次,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
“卤鹅哥”的走红绝非偶然。这个曾因店铺倒闭负债的草根,早在2023年就被纳入荣昌区“乡土网红培育计划”,接受短视频运营培训。他的坚持里藏着底层逻辑:流量时代的竞争,本质是真实人性的较量。当其他网红沉迷于精致人设时,林江用汗湿的棉袄、网吧的黑眼圈和塑料英语,演绎了最赤诚的“家乡叙事”。这种“笨功夫”恰巧击中了公众对“真诚”的渴求——正如网友所言:“我们看到的不是网红,而是一个为家乡拼尽全力的普通人。”
【二】
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清明上河图》摹本,他说这是“古人流量密码”。当全区干部还在争论“网红经济是泡沫”时,他已带着团队蹲在卤味摊前吃卤鹅:“你们看,老百姓的胃比专家智库更懂城市营销。”
“卤鹅哥”带着流量回到荣昌,这座不起眼的西南小城面临生死抉择:是放任流量如烟花般消散,还是将其转化为城市基因?区委书记高洪波的答案堪称教科书级操作:授予载誉归来的林江“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最美家乡推荐官”“荣昌美食全球推荐大使”“荣昌文旅全球推荐大使”“网络正能量传播先锋”。现场颁发10万元现金支票,开具“非工资性收入”免税证明。全额报销五城“投喂”产生的交通、住宿费用2.3万元。允许使用“荣昌文旅推荐官”名义开发联名商品,首期推出卤鹅造型充电宝、折扇等12款文创产品。开通“卤鹅哥绿色通道”,其推荐的商家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2025年4月14日,在卤鹅哥的重庆荣昌江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当天,中国农业银行重庆荣昌支行即通过“特批流程”为其授信100万元,荣昌区市场监管局上门颁发营业执照,实现“执照与贷款同日落地”。这招“官媒认证”,让草根瞬间跻身文旅IP。正如高洪波书记在颁奖词中所言:“今天我们奖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相信热爱的力量”。
以“三免政策”重构政民关系。五一假期前夕,高洪波宣布:公交全免、景区免票、停车免费,同时开放1.6万个政府停车位。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要求公务员化身服务员,政府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甚至默许游客在机关院落停车。这种“执法变服务”的思维,瞬间消解了“网红城市必宰客”的刻板印象。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日,荣昌酒店预订量激增300%,游客满意度达98%。“五一”前三日,150万游客从四面八方甚至国外涌进荣昌,荣昌市区、夏布小镇、安陶小镇、万灵古镇、古佛山风景区全部“攻陷”,4500人涌进政府食堂吃饭。
以“产业链思维”接住流量。高洪波深知,流量如洪水,没有堤坝只会泛滥。他连夜召开会议,推出《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上游:建设200万只白鹅养殖基地,配套6万亩花椒、八角种植园;中游:投资3亿元建智能化中央厨房,真空锁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30天;下游:搭建“直播+电商”矩阵,培育200余名公益主播,打造“荣昌江哥”等头部IP。这种“从田间到指尖”的布局,让荣昌卤鹅产值在半年内突破10亿元,带动就业超2万人。更绝的是,他将卤鹅与夏布、陶器等非遗结合,推出“卤鹅侠”文创礼盒,让游客拎着卤鹅就能带走一座城的千年文脉。
以“危机公关”化解流量反噬。当“卤鹅哥”在上海车展强行投喂周鸿祎引发争议,被骂“低俗炒作”,时,高洪波的应对堪称神来之笔,连夜邀约周鸿祎:“来荣昌,我请您直播开窑!”周鸿祎如约来到荣昌,他安排其参观卤鹅作坊、体验陶器开窑,最终促成360集团与荣昌电子电路产业园合作。这场“舆论危机”被转化为“科技+美食”的跨界营销,周鸿祎一句“去重庆拜访你”,让荣昌再次登上热搜。这场“舆论太极”,将危机化作“科技+美食”的跨界IP,让荣昌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这哪里是招商?分明是“以情动人”的江湖。就像荣昌老陶匠说的:“好泥要经三揉九摔,高书记揉的是人心。”
【三】
“五一”的荣昌,成了中国今年最沸腾的坩埚。高铁站外,举着卤鹅自拍的游客排成长龙;濑溪河畔,非遗工坊的夏布在风中猎猎作响。
凌晨四点的菜市场,老饕们为头锅卤鹅打架,老板娘举着剁骨刀调解“莫急嘛,人人有份!”外国游客举着卤鹅直播:“This is Chongqing’s soul food!”(这是重庆的灵魂美食)弹幕飘过“建议申遗”。95后情侣在陶器作坊捏鹅形摆件,姑娘嗔怪“早知来荣昌,婚礼都不用去三亚办!”酒店预订量暴涨400%,民宿老板把客厅改成上下铺:“能睡地上就行,给外地人腾床!”卤鹅日销突破50万只,快递车在高速排成长龙,司机笑称“我们拉的不是货,是流量!”带货直播GMV破亿,区长亲自出镜:“买鹅送非遗折扇,不好吃你砸我牌子!”
但高洪波在办公室窗前端着卤鹅汤沉吟:“流量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得把水引进田,浇出稻花香。”
高洪波的“破局”背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顶层设计与生态赋能的“隐形推手”。
从李子坝轻轨到洪崖洞夜景,重庆已形成成熟的“流量孵化-商业转化-文化沉淀”模型。荣昌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心城市,自然承接了这一生态红利。“左手卤鹅,右手芯片”的奇观背后,是市政府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游客画像,精准调配文旅资源;国企平台投资3.2亿元升级冷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127家MCN机构入驻,为“卤鹅哥”们提供流量支持。流量不是泡沫,而是新时代的“数字运河”。
当其他城市陷入“流量互耗”时,重庆推动荣昌与泸州、内江共建“巴蜀非遗走廊”,游客持荣昌消费券可跨城抵扣。这种“竞合智慧”,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放大区域文化影响力。正如文旅专家所言:“荣昌的爆火不是孤例,而是重庆‘一盘棋’战略的缩影。”
【四】
流量终会褪去,但荣昌给出了“长红”的密码:在烟火深处种梧桐。
荣昌将千年非遗转化为可体验的场景:夏布匠人直播米兰时装周同款手包,弹幕惊呼“这布料比爱马仕还韧!”安陶大师开窑仪式变“盲盒直播”,网友抢购碎陶片“拼凑的是千年文脉。”折扇作坊推出“鹅毛扇定制”,附赠《荣昌卤鹅制作工艺》手札,让吃货变藏家。这种“活态传承”,让游客触摸到比卤鹅更深刻的文化肌理。当高洪波号召“错峰出行让位游客”时,市民自发成立“护鹅志愿队”,给外地游客指路“问路找我,别为难交警!”当商家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时,老字号黄二姐卤鹅贴出告示:“每日限售300只,宁可少赚,不让口碑翻车。”的哥自发组建“卤鹅专线”,车头挂着LED屏:“上车就送卤鹅优惠券!”这种“全民共治”,让城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
卤鹅爆火后,30余家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羽毛球厂用鹅毛制拍,赞助乡村羽毛球赛:“打的是球,品的是鹅香。”药企研制鹅油护肤品,甚至有科技公司推出“卤鹅元宇宙体验馆”。这种“流量溢出效应”,让荣昌经济抗风险能力倍增。
【五】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的“荣昌模式”,藏着东方治理的古老智慧,展示了流量时代的“为政之道”,颠覆了传统城市营销的三大迷思。
过去,城市营销沉迷于“大师策划+巨资投放”,却忽视了最朴素的传播真理——真诚。当高洪波穿着围裙为卤鹅哥颁奖,用重庆话唱《来了就是一家人》MV,让政务号粉丝半月涨10万+,这种“祛魅”,恰似荣昌陶器的冰裂纹——缺陷处藏着真意。他传递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更是一种“去官僚化”的亲民姿态。这种“官民同心”的叙事,远比任何广告更有穿透力。
多数城市将流量视为“一锤子买卖”,而荣昌用《行动方案》将流量固化成产业。从养殖标准到门店视觉系统,从非遗工坊到跨境电商,这套体系让“网红”蜕变为“长红”。
高洪波与卤鹅哥的互动,展现了新型政商关系的典范:既非“管控压制”,亦非“纵容逐利”,而是“赋能共生”。当政府为草根搭建舞台,市场自会孕育出无限可能。
荣昌的爆火,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尊严”的觉醒。当高洪波说出“来了就是一家人”时,他道破了流量时代的终极密码: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从“卤鹅哥”到“千年荣昌”,这座小城用一场流量实验证明:真诚才是最高级的营销,而民心才是最持久的流量。
夜幕下的濑溪河,倒映着荣昌的万家灯火。林江蹲在河边,看游客举着卤鹅自拍,忽然想起那个追着“甲亢哥”跑的雪夜。
高洪波书记的话在耳边回响:“咱们荣昌人,能把卤鹅卤进人心,就能把流量卤成长红。”此刻,河对岸的电子厂正灯火通明,流水线上,真空包装的卤鹅与非遗折扇、智能芯片同车出发,驶向238个国家和地区。
或许,这就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终极答案:用市井烟火点燃流量引信,以文化厚度对抗速朽宿命,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城市故事的讲述者。
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所写:“在荣昌,我尝到了卤鹅的香,更尝到了人情的甜。”这或许就是高洪波留给流量时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最珍贵遗产——当一座城学会用真心对待每个灵魂,流量自会如江河奔涌,长流不息。
作者手记:一只鹅与城的共生密码
在荣昌,一只卤鹅不仅是舌尖美味,更是解锁城市密码的钥匙。林江这位“卤鹅哥”,用笨拙却赤诚的追光之路,成为连接人与城的桥梁。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的理政智慧,将这场偶然的流量狂欢锻造成城市“烟火基因”。从“乡土网红培育”到“三免政策”,从产业链布局到政企共治,将个人奋斗融入城市发展蓝图。当卤鹅与夏布、陶器等非遗牵手,当科技与烟火气碰撞,产业集群激活“经济活水”,政企同心雕琢“城市活体”。这不是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以真诚为底色,以民心为纽带,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城市故事的主角。
荣昌的实践证明:市井烟火与数字浪潮共振时,一座城的尊严便有了温度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