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讯(陈远娇)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司法局立足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创新构建“基础+分类+特色”三维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参与率、考核合格率均达96%以上。截至目前,瓮安县累计接受社区矫正对象2384名,累计解除社区矫正对象2202名,目前在册182名,脱管漏管现象“零发生”。
夯实“基础教育”根基,筑牢规范化矫正防线
以“必修课强根基、选修课补短板、实践课促转化”为思路,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
强化必修课强根筑基。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专题讲座、知识测试等形式,强化矫正对象身份意识和法治观念;选修课开设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实用课程,累计惠及700余人次;实践课依托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载体,组织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活动80余场,推动矫正对象在服务社会中重塑价值观。
创新“线上+线下”双轨机制。线上依托“贵州省社区矫正智慧管理系统”,上传普法视频、心理微课等56节,实现学习“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线下实行“每月集中教育+每周个别谈话”制度,累计开展集中教育390场次,个别谈话4900余人次。
落实双考核管理机制。实施“月考核+季评定”动态管理,通过理论测试、行为观察、面谈交流等多维评估,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台账,将考核结果与管理等级挂钩。近三年,累计调整管理类别485人次,形成“以考促学、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创新“分类教育”模式,提升精准化矫正质效
针对矫正对象个体差异,实施“类型化分析、需求化响应、风险化管控”分类教育策略。
在犯罪类型层面。聚焦非法经营、电诈、帮信等5类高发犯罪,开展专题教育48场次,通过案例剖析、法律解读,推动矫正对象深刻反思犯罪根源。
在需求响应方面。建立“需求调研—课程定制—效果反馈”机制。为婚姻家庭纠纷对象开设《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专题课,为就业困难对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政策咨询19场,累计解决实际问题150余个,实现“精准滴灌”式教育。
在风险管控上。实行“严管、普管、宽管”三级管理。对23名高风险对象,组建“矫正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矫正小组,制定“一人一方案”,通过心理干预、法治教育、就业帮扶等组合措施,成功转化全部高风险对象。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激发社会化矫正活力
以“体验式感悟、案例式警示、文化式浸润”为路径,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创新“情景体验”教育。组织矫正对象参观监狱,通过“高墙内外”对比教育,强化“自由可贵”意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矫正对象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深化“以案释法”教育。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8场次,邀请法官、检察官等专业力量,以真实案例解析法律适用,覆盖矫正对象800余人次,实现“解析一案、教育一片”的警示效果。
强化“文化浸润”教育。将全体奏唱国歌作为集中教育的固定环节,培养矫正对象的家国情怀,帮助矫正对象重建价值体系,为顺利回归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下一步,瓮安县司法局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开发VR沉浸式教育课程,打造“醉驾毒驾体验”“虚拟监狱体验”等场景,提升教育吸引力;完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矫正质量“可视化”“可量化”;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协同,建立就业帮扶、心理服务等社会化网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矫正格局。同时,总结提炼“三维教育体系”经验,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矫正“瓮安样板”,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司法智慧和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