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读王建议长篇小说《大国红旗》

发表时间:2023/8/30 16:37:43;

中华时报官网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目前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环境中,中国开始迈入后工业化时代。那么,如何在后工业时代应该抓住机遇,保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王建议的长篇小说用独特的文学表达,给了我们一个温暖而光明的答案。这部长篇小说以新一代汽车产业工人霍亮、金美美、李长春、李天放等人的生活日常与情感纠葛为主线,着重描摹了新时期汽车工业发展新常态下新一代汽车工人的崭新风貌和凝聚力几代人汽车人、并一脉相承的“红旗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国工业发展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迄今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中国的希望之光,就社会物质基础而言,正是从工业化升起的,并正在以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呈现出来。遗憾的是,谱写中国工业发展、塑造工人形象的文学创作相对滞后。一直以来,中国工业文学始终差强人意的,尤其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业文学,就鲜有令人瞩目的优秀文学作品。新时期工业题材的创作,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学”热潮之后迅速沉寂,即使是蒋子龙这样的“新时期”的改革文学的旗手,都逐渐远离了工业题材,这来自于当代文学中工业题材本身的难度,同时也源于整个社会对工业文学的关注度不够。是啊,农村农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几乎拿出一部获奖一部,而城市文学,也基本都以都市情感题材的作品为主,反映中国工业,尤其重工业题材的作品,少人问津。应该说,在工业文学长期被人遗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王建议的《大国红旗》这部长篇小说,是当代工业题材文学作品的一个喜人收获,更是一个可贵的探索与创新。别的不说,就单单从他能动笔写出这部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的、浓墨重彩反映汽车工业发展的长篇小说,他能写、敢写,同时还写得这么好,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文学而言,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认真阅读了《大国红旗》这部长篇小说,除了里面的有些街路名称感动亲切外,其他都带给我一种阅读的新鲜感,合上书仔细回味,感觉这部长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构思巧妙、切入点新,处处体现着汽车工人的生活温度。被郭沫若称为“第一部写工人作品的成功”的《原动力》作者草明曾经这样说:“工业文学……还是要写人,写人的命运、人的思想、人的感情,这才是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为写工人而写工人,社会意义就不深刻,思路也越来越狭窄。因为工人也不是孤立的,他和整个社会,和国家、民族、和历史都是紧密相关的。”的确,工人的社会性,是不能也不容忽视的。而王建议的长篇小说《大国红旗》切入点就非常巧也非常接地气,他没有单纯地从工厂的工作场面和生产线入笔,而是从汽车工人的情感生活切入,从而让这部小说,不仅没有人们传统观念中,提起工业文学就感觉“硬”的印象,而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柔情与生活的温度。并且,王建议在选择主要人物时,也很有独到的匠心,他们没有选择设计红旗车的工程师,也没有直接描写一线工人的火热生活,而是选择了人们不太熟悉的领域——试车员、整车色彩设计工程师、汽车模特等,一方面就直接展示了红旗整车的卓越风采,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红旗轿车在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并且也展现了新一代知识型、创新型汽车工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是从细微的日常生活入笔,连接起几代汽车工业工人的命运,体现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厚度。作家从普普通通汽车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入笔,这个家庭跨越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十年,见证了“红旗”的发展历史,并以红旗“车标设计者”所保留的“红旗车标”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传承,去见证新一代红旗能源车的诞生,使得这部从小家庭视角看历史的长篇小说,具有了历史厚度、文学的深度和一定的政治高度。尤其看到霍大车将宝贵车标传承给霍亮的那一章节时,就感觉到是一种精神在传递、一种传统在传承、一种历史在传续,并在不断地发扬光大。

三是语言平实、贴近当下,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了时尚热度。相对于更有想象空间且更易引发共鸣的乡土、都市题材而言,工业题材本身的专业门槛似乎限制了更多作家进入这个领域,同时也限制了作家的想象力,人们一说工业题材,似乎就是改革、改制。或者冷冰冰的机器,或者工友之间的嬉笑怒骂,因此就造成了许多作家对工业文化有隔膜感。读者也对工业文学有了陌生感。而王建议的这部长篇小说《大国红旗》,对汽车工业之外的人,似乎也充满了陌生感。但让人欣喜的是,他通过新一代汽车工人的日常生活,却紧贴时代,具有很强的时代热度。因此,这部长篇小说中的陌生感,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陌生,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对陌生生活的新鲜感。这种陌生充满亲切,反倒是能激发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作者/曹景常,笔名庄稼汉,吉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长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种梦手记》,长篇小说《铁马萧萧》等十余部。曾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微广播剧剧本征集一等奖、鲁藜诗歌奖二等奖、孙犁散文奖、吉林省首届报告文学一等奖。

审核:张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