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华时报官方网站,邮箱:zhsbvip@163.com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广东 >> 文章内容

光明在前——辛丑三月三 深圳西北角散记

[日期:2021-04-30]   来源:中华时报官网  阅读: 15288  [字体: ]


中华时报官网2021年4月30日电  岭南三月尽妍芳,更有青山托艳阳。

辛丑三月三,应香港商报同仁之邀,随中国作家“品鉴岭南”采风团走进深圳,走向深圳的西北角。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三月三,这个被古人称作上巳节的日子,对岭南各族同胞而言,有着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寓意。我们在楼群林立的大都市里穿行,已很难看到欢歌祭酒的场景。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去参访一个特别的地方,还是充满着憧憬与期待。

 

车水马龙之中,透过都市的喧嚣,我们渐渐看到了山水,看到了田园,看到了一片片高耸的塔吊机、脚手架和忙碌劳作的工人农民。

“诸位,光明就在前面!”领队的介绍清爽而流畅——

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光明,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划之一。我们现在踏进的是2016年刚刚成立的新湖街道。但它却有着六百多年的人文历史。在这里,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清晰可见,侨乡文化更是根深叶茂。被称为天下荔枝第一村的楼村享誉四方,坐落于此的颇具盛名的华侨农场,也留下了辉煌印记……

 

光明区新湖街道楼村社区,更有一个特有的经典标志别处无法比拟——这里是深圳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诞生地——在举国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日子里,去触摸这个经典符号,手和心都是热的。

据《楼村志》记载,1925年,在中共宝安县党组织创建人黄学增、龙乃武的主持下,第一个党小组在楼村琬璧公的家塾诞生了。这座典型的广府式建筑,原本属于陈琬璧家族私有,后由开明的主人开放给乡邻共用,许多寒门子弟由此得到读书的机会。从这里陆续走出了不少家国可用之才。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曾到这里从亊革命活动,还在琬璧公家塾开过秘密会议。深圳早期中共骨干也大都由这里培养的知识分子组成。首任党小组长陈义妹在此整训农民起义队伍,改编农民自卫军,组织武装暴动。直至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工农革命军才被迫转移至东莞一带活动。但反动派的霪雨终究无法浇灭必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百年沧桑,百年火种,薪火传递,愈烧愈旺。如今,坐落于楼群丛中的这座青砖古建,似乎已显示不出它原有的高大,但它古朴而庄严依旧。在世人心目中,更有着掩饰不住的巍峨与傲然!它作为深圳市“四史”教育基地,仍以其独特的存在,为南海边由小渔村崛起的大都市,源源不断地注入神奇的能量与动力。

 

几十年来,举世闻名的深圳让世人记住的除了经济奇迹之外,似乎只有“时间就是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尚口号和“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殊不知,在这滚滚春潮背后,更坚实与强大的力量同样来自精神层面。在党旗引领下,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湖街道办主任禹明,河南泌阳人。他的介绍单刀直入——

就说楼村社区吧。它由乡村变为城市,似在转眼之间。从第一家港资企业进驻,到2019年光明中心区楼村项目指挥部成立,这片土地上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猛提速。科学方舟,科学公园,科技馆,地铁6号线,还有几所著名高校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落地与耸立,确实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大家透过这钢筋水泥铸成的丛林,一定能真切感受到各级党员干部们,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深刻认知与自觉行动。

“把党旗插在一线,把支部建在一线,把党员放在一线”,“党建引领+重大项目+干部培养”,“科技与创新,让新湖这片热土与世界相拥;文化与信仰,让新湖这座新城与灵魂相连”……在争分夺秒赶超世界风潮的大都市深圳,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宣誓,尤其是感受到从组织到党员,从政府到百姓,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勠力攻坚,谁能不为之震撼呢!

在参访现场,我应邀为之书写了“为科学筑台,为创新拓路”十个大字。这就是新湖街道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而主办的“新湖读书会”的主题。他们意在借用这一形式,组织党员群众,重温党的历史,学习党的知识,强化党的信仰,厚植文化底蕴,打造新的文化名片。

 

“新湖读书会”启动仪式现场,我们意外认识了一位归侨代表。他叫朱广保,是现任新湖侨联主席。谈起他和父辈的身世与经历,他声音哽咽,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我和采风团团长秀海兄更是感到惊叹与好奇。

上世纪七十年末,自嘘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当局,出于国内外政治需要,与友邻中国反目,进而大肆驱赶在越华侨。朱广保就是那批被驱赶的侨胞之一。巧合的是,他们入境的广西某边防线,正是我和秀海兄的老部队奉命南下,准备接防和打击侵略者的地方。当时战端尚未开始。我们部队穿过十万大山接到第一个任务便是接侨护侨,以保证侨胞们尽快感受到祖国怀抱的温暖。衣衫褴褛的人群中,扶老携幼的道路上,绿军装们跑前跑后,嘘寒问暖。朱广保说,越侨在境外受尽了欺凌,回到祖国,看到了解放军,就像看到了亲人和救星。他们一家和很多乡亲很快被转送到深圳华侨农场,得到妥善安置。虽然初创阶段安营扎寨也吃了不少苦,但毕竟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党和政府的热情接纳和悉心扶持,至今都历历在目。他庆幸自己参加了深圳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如今又好像平步青云,成了大都市的一员。他反复念叨的一句话是,党和政府的这份情,归侨们会世世代代铭记在心。

 

引导我们参访的有一位精干而爱笑的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杨政璋,湖南衡阳人。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听说我是军报的,小伙子更健谈。他是从地方高中考入军校的,毕业后在部队没干几年就转业了。尔后又闯深圳考上了公务员。军旅生涯虽然很短,但和我这个老兵一聊起部队,谈起母校,说到军校老师和同学,他顿时眉飞色舞。“军校给我的人生塑了形,老师给了我专业知识,部队大熔炉的锻炼让我受益终生。”

小杨说,他在特区工作这几年,更加体悟到团队精神、感念组织、知恩图报是极其伟大的人生品格和进取动力。他说——

“我们街道有个老党员叫陈清林,过去当过村干部,都退休好多年了。但他一天也舍不得闲着,走东家,串西家,社区的家长里短儿,他摸个门儿清。他既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又是各项乡规民约的示范者。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发展带来拆迁矛盾突出,常令各级领导头疼不已。一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干部们磨破嘴皮,换不来当事人的设身处地。这时候,老陈站出来了,主持成立以老党员为骨干的民事调解室。由于陈老懂政策,识大体,知民情,有民望,他的调解室的‘生意’十分红火,信誉极高,已经成了官拜民托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三月三,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特殊的日子。今天,是我64岁生日。一早,我即视频连线远在河南老家的104岁的老娘,恭敬拜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老母亲的殷殷叮嘱,母子连心的丝丝牵挂,加上一天里暗合知恩图报四个字的所见所闻,我似乎陡然加深了对初心与赓续的领悟。

信笔至此,遂录口占绝句一首,以作结尾——

涓滴汇流铸海魂,

绿叶作泥还培根。

岭南品鉴终得味,

生生不息万木春。

2021年4月14日于深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时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