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华时报官方网站,邮箱:zhsbvip@163.com 
网站首页 >> 经济与法 >> 文章内容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日期:2020-09-24]   来源:中华时报官网  阅读: 17542  [字体: ]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

    

中华时报官网924日讯 记者吴考想 23日下午,“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团记者来到此次采访活动的第二站——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坐落在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珍藏2000余件墓志铭及历代名家书画石刻而闻名遐尔。 

千唐志斋创建人、国民党陆军上将、辛亥革命元老人物张钫,他虽为一名军人,但对金石字画情有独钟。三十年代,张钫在河南省任职期间,从民间大量收集墓志铭,并陆续运回自己的老家铁门镇。1933年张钫在私家花园的最西侧修建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物,十五孔窑洞、三个天井和一道走廊,墙壁内外镶嵌满了墓志铭石刻,国学大师章炳麟把这里题名为“千唐志斋”。

院子正中一座独立的小石屋,是张钫先生的书房,建筑时间是1919年,材料以青石为主,显得格外朴素、庄重。书房上的名人题字更为这座古老的石屋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书房门楣上“听香读画之室”由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关葆谦亲笔所题。门两旁有一副楹联是戊戌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有为亲笔题写,上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下联“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落款“癸亥九月南海康有为”。1923年,康有为受张钫之邀,在张钫新营园林里逗留数日,与张钫在这石屋里谈书论画,相叙悃城。其间,康有为挥笔书联,把张钫比为当年在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关令尹喜,自翊为著书立说的圣人老聃,又对张钫寄予厚望,把张钫喻为汉代射虎将军李广,言喻张钫辛亥革命有功,但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朝一日,将东山再起,成就一番事业。时过不久,张钫由蛰庐复出,在戎马生涯中,开始征集收藏墓志铭,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成为青史留名的功人。张钫本人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书房两边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是张钫所题,意即大家都是这个花园的匆匆过客,只有满园生生不息的花草树木才是这个园子的真正主人,正如唐代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三十年代张钫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在国民革命战争中张钫将军曾与贺龙元帅并肩作战,紧要时刻舍身相救写下了国共合作的重要一笔,从此便与贺龙元帅结下了生死患难之交。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率部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5月张钫病逝于北京,遗体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6年张钫诞辰100周年,邓颖超(经全国政协主席)批准张家后人将张钫墓移入千唐志斋院中。新中国成立后张钫将千唐志斋捐献给国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亲自批复同意接受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的这些志石有1400多年历史,是最原始的物件。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自东周以迄宋、明,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逶迤,土厚水底,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散及寻常百姓家,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300方北魏墓志,都由张钫送于右任,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碑廊展示的魏碑多出自洛阳邙山。

墓志之作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及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规定拓跋氏死后,不得“还葬代北”。为避免朝代更异,陵谷变迁,难觅踪迹,故墓多有志,以备后嗣觅踪辩识。其墓志大都有盖,篆署朝代、官职、姓氏;盖下为志,上刻志文,详载死者官职、姓名、族源、生平事迹、卒葬时地、配偶子嗣及对死者的赞颂言辞等,置于死者棺柩前,埋在墓穴中,后渐演成风。墓志铭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志题,一般写明朝代,志主职官、姓氏、籍贯等。第二部分为志文,类似于现在的追悼词内容。第三部分为铭文,即歌颂悼念死者的内容,多为人生无常,天道不永的意思,来表达对死者的追念和生者的感伤。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史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为当今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有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镶满窑室墙壁内外的墓志铭是这些千年前古人留给我们的语言。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炀帝死,王世充于洛阳拥杨侗为帝,次年又废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位于一号天井南墙的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屈突通墓志记载了唐太宗与屈突通征讨王世充的历史。屈突通是历仕三朝即北周、隋、唐的人物,正是这位屈突通,在隋朝末年,反戈一击,辅佐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建立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唐开国功臣,后来被“图形凌烟阁”,即画像于凌烟阁中,与其它二十多位李唐功勋大臣一起被载入史册。屈突通墓志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详细的记录。

武则天执政期间,曾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枉杀无辜。他们罗织罪名,借以打击士族地主及对武则天不满的唐朝宗室旧臣,以致许多人蒙冤受屈,死于非命。位于一号天井的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程思义墓志及位于二号室的开元九年(公元723年)贺兰务温墓志中,都记载有当时酷吏严刑逼供,株连无辜的骇人听闻事件。

千唐志斋藏志也不乏安史之乱记载。如五号室圣武元年(公元756年)洛阳圣武观女道士马凌虚墓志,则使我们看到这个“光彩可鉴、芬芳若兰”的女道士如何“未盈一旬,不疾而殁”死于安禄山幕僚之手的悲惨遭遇。

从千唐志斋所藏唐嗣曹王李皋、陈皆、崔弘礼等人墓志所记载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来琐、梁崇义、李希烈等人的叛乱活动以及官军平叛的情况。

千唐志斋如一部石刻唐书,记载了唐代三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实,让这些唐人穿越千余年时光的隧道,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与我们智慧的祖先对话,使我们以史为鉴,感悟过去,启迪未来。所以说,千唐志斋又是一部历史百科全书。

墓志之作,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撰述和书写,其在文化、书艺方面的价值弥足珍贵,使我们沉浸其中,为其精湛书艺所陶醉。论书体,篆、隶、行、楷,般般俱备。观流派,汉晋的钟、王,唐初的虞、褚、欧阳,盛晚唐的颜、柳、李、张,诸种风格,皆可一览无余。

北魏、宋、明和五代墓志中也多有精品。而被誉为“近代三绝”的原斋主人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是由章炳麟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集近代文章、书法、篆刻名家之大成,是尤为罕见的珍品。

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让我们尽情享受着唐人精美的书法艺术美感,也感受到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这里展示的书法艺术使我们看到了唐代书艺演变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打破许多人对唐代书法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提出许多新的命题,让我们认识唐人书法、唐代文化。此外,在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第十五号窑洞内,我们还见到了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神笔王铎所书的大幅中轴,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传贤所书的对联、单条石刻等。在十一号窑室内还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长卷,还有由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和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具名为张钫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

绘画方面,虽为数不多,但皆为稀有佳构。第十一室嵌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汉武帝梦景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单条竹画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画,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们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凤尾森森,疏影横斜的拂面清爽,顿然领受到名家圣手的无穷魅力。

据介绍,千唐志斋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画艺术家、爱好者慕名来访,它不仅成为海内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目前,千唐志斋是洛阳市乃至河南省对外联络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原黄河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千唐志斋珍藏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随着张钫故居修缮工程的完成和即将开放,千唐志斋将迎来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向世界讲好其蕴藏的中国故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时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